铭记历史/十八岁范长江 亲历南昌八一起义******
图:学子们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合影。/大公报记者黄慧摄
“1927年8月1日凌晨,战士们为了革命胜利,迎着枪林弹雨冲锋……”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,年仅九岁的义务解说员张郝翊,声音稚嫩但铿锵有力,充满力量。无论是同行的赣港传媒学子们,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,都不自觉地围拢过来,安静聆听。
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跨越代际、地域仍能打动人心。采访团成员王印威说:“之前在香港了解过相关历史,但亲自参观纪念馆后,对历史有了更直观、更深刻的认识。我对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深感敬佩,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,能够亲眼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。”
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、大公报记者范长江,其传奇生涯便与江西紧密相连。解说员介绍,青年范长江在此接受革命启蒙,并于1927年加入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教导团,以十八岁的学生兵身份亲历了举世闻名的南昌八一起义。这段经历,对他日后深入西北、报道长征具有重要影响。
大公报实习记者 张子淳、洪晓晴
学子感言******
南昌大学 尹瑾
每到一座城市,我都会去当地的博物馆,了解地方史,感受地域文化的特色。这次参观了江西省博物馆,从商代青铜器到近代革命史陈列,从陶瓷艺术到赣鄱非遗,在我面前展开的是一幅多元多彩的江西文化画卷。这幅江西文化画卷值得被更多年轻一代看到。未来,我也希望能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尽一分力,让更多人爱上逛博物馆。
香港理工大学 王潇彤
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青铜农具同时展出,感觉很新奇。我仿佛看到在时间的长河中,人类生命的延续不断,文明得以孕育、激荡、昇华。这些农具,安静地陈列在展柜内,我仿佛能看见它们沾着泥土、被汗水浸润的样子。这种直观的感受,比任何文字、视频等通过媒介的转述都更有冲击力。